元符万宁宫,坐落于茅山积金峰南腰的绿林翠浪之中。初名潜神庵,后易名元符观,今称元符宫,全称元符万宁宫,简称印宫。元右元年(1086年),哲宗赵照皇后孟氏误吞尖针于喉中,医莫能出,时刘混康闻之,飘然进京入宫,用茅山道教秘传符录与丹药催吐,使孟皇后叶出尖针,哲宗皇帝喜悦,于是赐刘混康号为"洞元通妙法师",又招住京城上清储祥宫,并于绍圣四年(1097年)敕江宁府即以居始建元符宫,以供其修炼,历时九载于徵宗崇宁五年(1106年)建成,敕赐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与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及乾隆十七年(1752年)均有重修;抗日战争及十年浩动期间皆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存建筑为1992年间茅道院在马来西亚茅山教五馆总坛李天师等海外茅山派弟子的捐助下重新修建。元符宫左为勉斋道院,院内建有黄鹤楼、东岳楼、斋堂、伙房、道舍、库房等。东岳楼为1991年新建,上下两层,上层宽5间,深3间,中奉东岳大帝金身塑像,下层宽5间,深3间,现为香客与宫内道士进餐斋堂,楼西侧存放有茅山道院近十余年收集的茅山道教碑刻20余通。黄鹤楼古色古香,基本保持原有风貌,楼分上下两层,宽深均3间,下层为元符宫办公与接待室,上层是宫内库房。元符宫原有13房道院,后经天灾人祸,12间道院及宫内殿堂先后被毁,而唯有勉斋道院历经数百年的人事沧桑至今基本保持原有建筑与规模,其中奥妙传说同道院门楼的建筑奇特与门前地面以青砖小瓦构筑而成的图案有关。道院门楼两边院墙挺立,走向为东南向,按常规道院门楼应朝西方,然而该门楼却向西南偏斜,且门额嵌有砖刻坎卦符号,其中缘由自古至今元人能解!道院门前地面之上以青砖和小瓦构筑而成的图案更为神奇,有人说是一道道教符图;有人说是一个篆体的"福"字;有人说是一幅道教"炼丹图";有人说是一只"古花瓶",瓶口长的是万年青,用门额上坎卦之中的水经常浇灌滋润瓶中之草,意使道院兵火不衰,犹如万年青一般永远生气勃勃。此图究竟始于何时,出于谁人之手,又有什么神秘作用与意义?史书未载,志书不记,历来众说纷纭,至今莫衷一是。
历史文化
元符万宁宫始建于唐代,初名潜神庵,简称“印宫”。梁代天监年间(503—519)陶弘景曾结庐于此在“龙池”旁修炼。北宋江宁府奉旨为刘混康修建宫观,历时九载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竣工,赐名为“元符万宁宫”。元符万宁宫现主要有灵官殿、碑亭、万寿台、老子神像、道教文化长廊等胜景。
风土人情
茅山是道教福地,元符宫所在的茅山积金峰南腰处,幽洞密集,怪石林立,山水秀美,风光迷人,是福地之中的福地。此宫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公元1127年—1130年),毁于盗火。后有重建,明代屡有修缮。后经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宫内大部分建筑相续惨遭兵火焚毁。抗日战争期间,宫内部分仅存建筑又遭日军兵火烧毁。解放后十年浩动期间,该宫除万寿台与勉斋道院内的部分道房之外,其余建筑均被拆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重新贯彻与落实,茅山道院的道教活动日益得以恢复,元符宫亦逐渐得以重新修建,并于1988年11月间正式对外开放。现已建成与修缮完工的主要建筑有睹星门、灵官殿、碑亭、万寿台、三天门、慈航殿、勉斋道院、黄鹤楼、东岳楼与道舍及斋堂以及老君露天神像及其附属工程。
--------------------------------------------------------------------------------------
旺季门票:70元
--------------------------------------------------------------------------------------
开放:9:00-17:00
-------------------------------------------------------------------------------------- |